潮新闻 记者 孙岚 姚震
一根青黑色、如筷子般粗细的钢材,被探进筒状的高温炉中,仅几秒后就变成耀眼的橙红色,取出置于铁砧上,两位制剪师叮叮当当地捶打起来,火星四溅,逐渐现出剪刀的雏形。
(相关资料图)
见到陈伟明,是在杭州富阳东洲街道张小泉公司车间里,他正和徒弟一起,日复一日地制出一把把手工剪。作为浙江省非遗传承人,从20岁开始,明年是他制剪的第40年。
同一车间,还布设着张小泉工业制剪生产线,几百上千把剪刀整齐划一地从机器中生产出来,效率高、品质稳定。陈伟明却似乎不为所动,依然以一天几把的速度,不急不躁地制作他的手工剪刀。
手工制剪师,在现代工业中如何遗世独立?
兼具实用与美
陈伟明的师傅施金水,他是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曾参与张小泉国礼锻制,锻造的剪刀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还连续五次获全国剪刀质量评比第一名。遗憾的是,施金水老先生于2023年春节前去世,享年90岁。
陈伟明是施金水的三个徒弟之一,他承继了师傅的技艺,善于锻制“信花、山郎、五虎、圆头、长头”五款经典民用剪,还融合了现代产品理念,开发出多款创新产品。
在展厅,陈伟明锻制的五款民用剪从大到小排开。它们有着笋尖般的头、酒坛般的柄身,具有艺术品一般的美,让人不禁想持于手间感受。
陈伟明1964年出生,20岁时进张小泉厂,他的父亲也是张小泉制剪师。他告诉《浙商》记者,小时候,算命先生说他命中缺火,此生要“做火的生活”(与火相关的工作)。进张小泉厂时,同时进的有十人,奇怪的是,其他人手指上常常烫起泡,只有他的手从不起泡。
近60岁时回想这些,陈伟明有一种宿命感。也确实,当年一道进厂的十人,只有他至今坚持在制剪一线。
锻制一把满意的剪刀
制剪几十年,陈伟明的成就感来自锻制出一把满意的剪刀——年轻时是让师傅满意,如今是让自己满意,“一把好剪刀,要没毛病——头、脚要磨得好,拷油拷得好,样子漂亮,能轻松剪128层布,一点毛病都寻不出。”
传统制剪共有72道工序,15道为重点工序,包括拔坯、嵌钢、出头、理头、改里口、敲下脚、敲缝道、冲外口、挫里口、粗磨、淬火、细磨、合脚、钉眼、拷油。制剪行业里,精通全部工序的人被称为“钳手”,陈伟明说,十个制剪师里,大约只有两位能成为“钳手”。
在展厅,记者看到,展陈的几百种产品基本为工业生产,手工剪仅展出一款,售价约三百元,高于普通工业生产的剪刀。据介绍,在张小泉线下门店,一款长仅约3厘米的迷你手工剪很受年轻人喜爱;一款手工锻制的、适用于老年人剪指甲的产品也畅销。
同一车间里,工业生产线成批量地输出产品,陈伟明心中却很笃定。谈及手工剪和工业剪的不同,陈伟明说,二者各有优势,但工业生产代替不了手工生产,比如敲缝道、开刃等许多环节,工业制剪的精密度不及手工。
陈伟明现在的任务是带徒弟。他有两位徒弟,一位学了四年,一位学了两年。他的目标是把徒弟培养成“钳手”,不过他深知目标达成不易,“要达到七十二道工序都会做,五年能学好就算木佬佬聪明了,一般都要做十年以上。只有做到老学到老,才能把张小泉的技艺发扬光大。”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