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今天是“5·18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 除了以打造世界顶级艺术博物馆为定位的上海博物馆与各类专业性博物馆,上海的区县博物馆这些年也让人眼前一亮:就比如,近几年新建成开放的 闵行博物馆 新馆。
作为一家区级博物馆, 闵行博物馆因各种文物大展成为“网红”,在这两年,成功“出圈”,在全国文博界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闵行博物馆有什么“出圈”秘笈,小馆又何以能办大展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十多万人次的“马王堆展”,
小馆也能办大展
樱花掩映,灰砖素雅。闵行博物馆的汉文化历史主题展览 “汉·无极——长沙马王堆文物精品展” 于今年3月开展,138件(组)精品展陈,全部来自湖南博物院的馆藏,展览每天有逾3000名观众参观。 光亮如新的漆器,轻柔的丝绸,记录先贤智慧的帛书,帛画(复制品),再到多媒体技术下的影像解读……对于盛名在外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文物,上海的观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两千年前的西汉文明。该展在5月3日闭幕时,共吸引了 13.2万人次 参观,这对于上海的一家区级博物馆而言,成绩着实不俗,可以说是小馆办大展的成功案例。 “汉·无极——马王堆文物精品展”讲解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马王堆汉墓的‘主人’辛追夫人是一个妥妥的吃货。 她一天的饮食有多丰富呢? 兔、鹧鸪、天鹅、斑鸠甚至还有各种烤串! 考古工作者在辛追夫人胃内发现了138枚半的香瓜籽,推测她去世之前应该是吃了大量的香瓜,解剖发现辛追夫人的死因是急性胆绞痛引发的冠心病。 ” 今年4月的一个周末,闵行博物馆的“90后”宣教部主任徐迪对着围拢过来的大人孩子们作着讲解。通俗易懂又接地气的讲解词背后,是徐迪与同事们在查阅大量资料之后,为观众准备的内容。这些有趣的、个性化的讲解,也让很多参观者慕名来二刷甚至三刷。而徐迪的讲解版本,就是 “舌 尖上的马王堆” 。闵行博物馆还通过与 闵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国宝守护人”系列广播剧, 帮助市民 足不出户就能感受璀璨无极的中华文化。配合 “汉·无极——长沙马王堆文物精品展”,推出了 《大汉气象·跨越千年的马王堆》 广播剧 , 邀请周边在校学生及广大青少年围绕年度特色大展和馆藏精品,通过文献研习、图像及影音查阅等多种方式,用心研读,演绎两千多年前的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与故事。 徐迪讲解的“舌尖上的马王堆”,也是广播剧中的一部分内容。这种线上线下联动的形式,帮助展览更好地“出圈”,也覆盖了更多的受众。
一家区级博物馆的逆袭之路 实际上,这是 马王堆汉墓文物第一次来到上海,也是它们第三次走出 湖南 博物院。选择一家并非位于市中心的区级博物馆,湖南博物院可能有着自己的考量。就比如,虽然 “级别”不高、“资历”不深,但 闵行博物馆 在借展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 从西安博物院借展的 “乐居长安——唐都长安生活展” , 从保利艺术博物馆、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借展的 “盛世回归——海外回流文物特展” ,都是2022年 让闵行博物馆火出圈的“ 网红 ” 展览。 与多数区县博物馆面临的问题相似,闵行博物馆自身的馆藏不算丰富,主要是闵行区本地出土的文物和民俗展陈。 “我们一直都在思考,如何扬长避短,举办令市民观众喜闻乐见的高品质展览。 ”闵行博物馆馆长刘静对记者介绍说。 而在2019年之前,闵行博物馆的存在感很低。 2003年,闵行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最早位于莘庄地铁站5楼,展示面积是4200平方米,楼下则是超市。 对外开放时,馆内有三个展览,分别是“马桥文化展” “民族乐器展”和一个区级的“城市规划展”。当时,这几个展厅都很小,“马桥文化展”展厅面积只有500多平方米,民族乐器的展厅面积也才六七百平方米。 除了三大常设展厅,闵行博物馆每年都会办特展。在2010年,闵行博物馆就举办了“古蜀遗珍——三星堆出土文物精品展”。但在当时,市民对博物馆的兴致还不像现在这么高涨,更别说建在地铁站的小博物馆了。因此,尽管闵行博物馆借来了不少文物精品,但是名气并不响亮。 2019年,闵行博物馆新馆对外正式开放, 建筑面积15000余平方米,共三层。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新馆在开馆之际被寄予了厚望——这里被打造成闵行文化的一张名片,也是闵行文化的高地。 除了三个常设展厅,如何办好每年的特展,成了新馆最重要的任务。 刘静介绍说,作为文博界的“新人”,闵行博物馆在一开始借展时没有什么优势。再加上 三年疫情,彻底打乱了博物馆的工作节奏。 虽然博物馆是免费参观,但是出于防疫要求考虑,每天限流,势必造成参观人数的减少。 而有时为了防疫要求临时闭馆,又减少了展品和观众见面的时间。 乐居长安——唐都长安生活展 好在,一切的等待最终有了回报。这一波借展热潮始于2022年7月的“乐居长安——唐都长安生活展”。130余套展品全部从西安博物院借展引进,串联起盛唐长安的生活百态。 有了成功的经验之后,此后,闵行博物馆一鼓作气,又推出了“盛世回归——海外回流文物特展”, 展览通过清代圆明园铜兽首的匠造、流散、归国历程,为观众展现中华民族历经的苦难、抗争、探索及伟大复兴。 除了五大兽首齐聚的亮点之外,此次展览还采用实景搭建、环幕投放、动态投影等场景化设置和多媒体技术,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见证西洋楼海晏堂的数字重生。 盛世回归——海外回流文物特展 网上关于这场展览,也掀起了讨论的热潮,它 占据2022年国庆版“中博热搜榜”——全国“博物馆十大热搜展览推介”排名第二。这也是 闵行博物馆首次上榜全国百强博物馆。 随着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展览参观人数也是节节攀升, 在不到三个月的展期内, 参观人数达到了 11万人次 。 闵行博物馆正在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展思路—— 沿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脉络策展,将自带流量、中国顶级的文化题材做一遍,用自成系列的重磅大展把中国历史串起来。 这个方向,让闵行博物馆这 两年多来 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区级博物馆成为频频出圈的“网红馆”。 在后续的展陈计划名单上,闵行博物馆还计划推出 西汉海昏侯墓葬展、鄂尔多斯草原文明展、明十三陵文物展 等。就比如,下一个特展是6月开幕的鄂尔多斯青铜器文物展,据刘静介绍,“我们准备每两年,能办一个少数民族相关的文物特展,和每年的汉族文物特展交相辉映。” 做“网红”不是闵行博物馆的终极目标,馆方更希望它能成为一个历史课 堂、一个市民的美育之地,为市民讲述好中国故事,“毕竟很多地方观众未必会去,我们就把这些展览引进来,用文物讲述中国故事。” 为了能更好地欢迎市民的到来,就在国际博物馆日前一天,闵行博物馆发布了公告, 即日起市民入馆参观无需预约,闵行博物馆的微信预约入口也将关闭。 当馆内参观人流密度较高时,将采取临时限流措施,届时,也希望各位观众能够理解配合。 如今 闵行博物馆的大门越开越大, 这样的欢迎, 谁能不喜欢呢?编辑 : 姚怡莹
部分图文:新民晚报 上海大调研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特别提醒:如果您不想错过“今日闵行”,记得“星标”,并多点“赞”和“在看”,这样,每天新文章推送,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号列表里啦:)